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知道如何联系到新闻记者,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热线电话?
一般的电视台和报社都会公布新闻热线电话的,还有邮箱等的联系。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是一种以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一种职业。
现在的媒体该怎么报道新闻?
新闻报道应及时、真实、全面、生动,对发生的新闻要及时的传播出去,而不是还象原来的传统媒体一样,一定要等到晚上节目时间才播出; 另外,要全面真实,不能断章取义,有的媒体为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对***访对象有意见,就只用当事人的一句话或一个镜头来说事,这失去了媒体人的良知。还要有创意,让人觉得生动想看。
从《人民日报》旗下杂志《新闻战线》总编辑胡欣跳楼一事中思考,该如何看待当代媒体人的压力?
还能怎么看呢?人已经没了。纵身一跳那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与绝望啊!愿天堂没有抑郁!也没有高楼!
抑郁症越来越成了一个时代病,明明一个在外人看来好端端的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却突然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活着的亲人怎么想?
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为什么会抑郁?压力太大了?谁给她的大压力?是社会环境还是单位领导或同事?还是自己做了太多言不由衷的亏心事……
一次次类似的悲剧重演,让我不得不认为释迦牟尼当初舍弃王子身份,抛开父母亲人,远离富贵荣华去过苦行僧的日子,是真正走上了离苦得乐的康庄大道啊!
人生红尘之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就如同走进了地狱,个中的滋味作为外人的我们难以想象!愿逝者安息!
今天,从多渠道、多信源获悉并证实人民日报《新闻战线》胡欣总编辑因抑郁症跳楼身亡,顿感无比悲痛和深深惋惜。
以前,曾在北京学习时,与胡老师有过接触,听过她讲的新闻课,感觉她是个睿智理性,温婉知性的知识女性,在授课中,她把新闻和哲学理论糅合的非常贴切,大家都很喜欢听她讲课。
应该说,胡老师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女人,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党报做采编工作,从理论部编辑,一直做到杂志总编辑,是个耕耘了40多年的资深媒体人。
媒体行业属于高压行业,与其他行业有诸多不同,它非常容易引发职业焦虑,比如,舆论方向的把握和引导,编辑思想的定调,传播效果的调研,稿件质量的衡量,这种职业焦虑,由于新闻与政治密不可分,所以,总编辑如果把握不到位,传播效果就会出问题,如果偏离了方向,就会犯错,所以,媒体人每天都要把炫绷的紧紧的,稍不留神,就会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因而,媒体人的职业紧张感和焦虑感显而易见,也特别容易引发各种抑郁症。
做了40多年的新闻编辑工作,胡老师从来都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做人做事,而且,她在业界获奖无数,获奖的层次,基本上都是业界的最高荣誉。
她是个非常理性的人,这次跳楼,也许,是她思考后的最终选择,别人无可说三道四,但愿她在天堂里能彻底摆脱抑郁,活的快乐自由……
祝胡老师一路走好!
谢谢邀请。职场人士过劳死和抑郁症,已经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了,首先对逝者表示悼念,但同时,我认为大家对于类似事件除了当作新闻看看罢了以外,还是很有必要从自身做起关注一下健康了。因为冷不丁哪天你身边也会有这样一个人,甚至冷不丁哪一天你自己也抑郁了。
虽然这个新闻说的是媒体人的压力,但其实哪个行业没有压力呢?媒体人有媒体人的压力,银行人有银行的压力,教师有教师的压力,商人也有商人的压力,自由职业也有自由职业的压力,甚至是无业人员都有压力,所以,并非某个行业的特例,我觉得现在很多行业都该关注一下从业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了,比如身体方面,很多单位也组织大家体检,但是那些员工***式的体检更多也就是基本的常规的检查而已,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压根发现不了,而心理健康更不用说了,虽然现在很多公司专门建了员工情绪发泄室等,但是对于员工心理健康的关爱显然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基本上没有,加上我们很多人的传统思维,总觉得身心健康是自己的事儿,而且大家都是成年人,身心健康不需要别人过问,但其实,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成年人的崩溃,往往都是悄无声息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交流,更多职场精彩话题,点击关注职场问答达人九品职麻官,大家一起来聊聊职场上班那些事儿。
个个都以抑郁症为借口。有医生诊断证明吗?有心理医生咨询记录吗?发病时间多久了?是工作关系引起的,还是家庭变故造成的?还是婚外恋第三者造成的?我怎么感觉到,抑郁症是个借口呢
看到这个,作为在媒体内干了15年,如今还在这条战线上坚守的人来说,太深有体会了,太能感受这种压力了,真的是一如“媒门”深似海!
本人如今不到4张,已经开始不断掉头发,快要秃顶了。每天生活在高压焦虑状态下,这不,刚才又是领导微信留言说工作存在问题,把关不严、工作不仔细……虽然为下班时间,看到信息,更是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讲讲本人的经历吧,也许,透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到媒体的生态环境。
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媒体(纸媒),那时候,是媒体刚起步阶段,媒体的真正辉煌,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辉煌,大约在2005年到2012年期间,其中,又以2007年到2010年为媒体的最辉煌时期,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时候,因为辉煌,导致广告商(尤其是房地产、民营医院)用麻袋提着现金来排队打广告,我们只是一个全国不太知名的都市类媒体(如果说,全国都市类媒体如南都、新京、[_a***_]、成商、华西都市、大河、齐鲁晚、京华时等报纸为一流的话,我们最多也就是二流),但一年的广告收入也有3个多亿,这对于一家不太知名的纸媒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老百姓也喜欢看,有人看,有市场,自然就有广告啊,所以,用麻袋装现金来排队发广告,也不是啥稀奇的事情了。
那时候的收入,也说的过去,四五千,年底还有七八千的年终奖,每一次过节,都有过节费,记得有一年十一和中秋节在一块,单位直接发了3600元的过节费,这是工作15年来,第一次领取到这么多的过节费,年底年终奖最高的时候,拿到12000元,平常还有高温补贴、报销暖气费等,不管是工资、平常的过节费还是年终奖,在十年前,一个三线城市,有这些***,收入还是不错的,毕竟,十年前的房价和消费,是非常低的。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信息的发达,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彻底从单一的报纸上获取信息解放出来后,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记得,单位最高的时候,报纸年发行量是28万份,如今,只有区区几万分了,且都是老年人在看,俨然成了老年报。
看报纸的人少了,订报纸的人也就少了,那么,必然影响到广告收入,如今,报纸一年的广告收入,有个3000多万,就很不错了,只是最辉煌时期的1/10。可以想象的到,收入自然是降低,又回到十年前的工资了。
如今,所有的过节费没了,暖气费也不报销了,高温补贴更是没了,年终奖?想都不要想,每个月与最害怕发工资那一天,因为,看到低低的工资,心情糟糕。
如今,十五年过去了,也混到个小领导,业务也算单位顶级,但收入却降低了,一个月拿着低收入,还要面临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还经常被领导训斥,不仅是工资收入低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更多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却面临上面领导给的压力,不仅是言语的压力,更多的是职业和精神压力,心累,疲惫不堪。
这一年来,媒体不断关门,即便是没有关门的,也是苟延残喘,还不知道能活几天,面临的是失业、中年重新就业等精神压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