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闻传媒中的古典文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新闻传媒中的古典文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驿寄梅花,鸿雁传书分别描述了我国古代哪些传媒,并说说这些传媒在使用过程中的利弊?
- 社会新闻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传播的?
- 古代哪本著作记载了光的传播原理?
- 古时候有报社或者出版社吗?文学作品是如何在交通,通讯极度不便下传播的?
驿寄梅花,鸿雁传书分别描述了我国古代哪些传媒,并说说这些传媒在使用过程中的利弊?
烽火狼烟是指抵御外敌入侵时所用的烽火台烽火狼烟,晨钟暮鼓最早是指长安城中大雁塔内僧人报时所用钟鼓,驿寄梅花是指官府驿站。
烽火狼烟的好处是传递信息的速度快,但距离有限。晨钟暮鼓的好处是传递速度较快,缺点是不准确。驿站的好处是适合长距离传递信息,这种传递方式在过去是最快最完美的。社会新闻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传播的?
其实古代国家,一直有负责传播新闻的人或部门。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曾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官员。《左传》上说“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循于路。”。这些人摇动木铎,来进行传播政令。
上古三朝是这样,后来就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以宋朝为例,咱们下面来说说新闻都怎么传播。
邸报,是***发行的报纸。
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
关于邸报也有有意思的故事。宋徽宗时期,不知道是审核不严还是怎么有人故意为之,有一次邸报的内容说了一些让皇帝的私事。什么事呢,就是皇帝喜欢私访,并且私访的穿戴习惯都记录了下来。后来,蔡京在上表中提到了这件事,说徽宗“轻车小辇,七赐临幸”,大家都知道了,为啥呢,因为“自是邸报闻四方,而臣僚阿顺,莫敢言”。
都是邸报中报道的,大家都知道了。唉,这得管啊,不然以后私访李师师岂不被人发现了。(当然,邸报绝不会记录)。
还有个故事,仁宗的时候,广西少数民族起兵造反,朝廷下诏邸报不能提这件事。后来引发邸报是否应该什么都说的大讨论。有个叫做吕溱的官员说:“今欲人不知,此意何也?”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的来源是:邸吏、使臣的一手资料,他们受到了金钱的诱惑,又有职位之便,他们私自把新闻记录下来,然后以家书的形式寄出去,有的手抄,有的刊印出来。《武林旧事》就曾经记录过报摊的情况。
社会新闻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分为三种方式。
一是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
基层社***发生的新闻事件,各级官府对于一般性的要自行酌情处置;对于较大或重大的,如灾害、民变、战争、案件、地方贤良人物等,要逐级呈报。
二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
朝廷各部,将各州郡报上的新闻材料按轻重缓急,呈交皇帝朝议、批阅行文后,以驿站发往各地官府衙门。然后由各衙门按一定规制,如布告、宣讲等让老百姓知道。
三是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
中国自古就有“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之说,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们的猎奇心理。一件新闻***的发生,通过老百姓口口相传,人们就能够迅速的获知。
根据史料考证,“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是谓“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之说。同时出现的《进奏院状》、《***杂报》都是我国新闻报业最原始的雏形。
隨着宋代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宋代又出现了《邸报》一词,其內容包括军:军事、章表、号令、赏罚、等诸项。
清代晚期中国许多城市出了私人商业性质的“报房”一说,同时《申报》也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正式刋发,中国的报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逐步走向了正规。
古代哪本著作记载了光的传播原理?
古代《墨子》记载了光的传播原理。
光的传播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的直线传播不仅是在均匀介质,而且必须是同种介质,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还有影子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当近代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已知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
古时候有报社或者出版社吗?文学作品是如何在交通,通讯极度不便下传播的?
古时候有报社或者出版社吗?文学作品是如何在交通,通讯极度不便下传播的?
可惜的是,这首《悯农》作品的作者李绅,却仅有这么一首诗流传下来!唐诗宋词包括之前的三曹(曹操父子)作品,还有笔者提到的孔子等先哲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其实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失传了!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人称“一诗压全唐”,说他留下来的诗却没几首!其实像这样的***,怎么可能平生只作几首诗呢?
我们知道盛唐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包容性和自由度的时代,那个时代连普通老百姓都能随口就来作诗,更何况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王勃,王昌龄,王之涣等等等等这样的大家,还有皇帝唐玄宗本人也有一首诗入选唐诗300首。那时候的作品该有多少呢?!据说仅李白一人就不止一万首!可流传下来的也不到1000首!更何况全唐时期呢!何止是唐诗300首啊!
再说宋代,我们晓得苏轼是大家,那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有谁人不知?还有柳永那一声“才子诗人,自是白衣卿相”的吼声,喊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绝代才女李清照那一句“人比黄花瘦”,又有谁不服气?!这些诗词的背后,我们都能感觉到宋代词人们心中的压抑,也能感觉到苏派诗词风的豪放以及一些人的细腻。可惜了!流传下来的太少了!
大量传播文学作品首先需要纸,还需要印刷术。可是,大家知道纸是在西汉时期才开始了纸的制作,蔡伦是“纸的父亲”。而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四***明之一,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到了宋代宋仁宗时期,毕昇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所以,在此之前,怎么会有传播大量文学作品的报社和出版社呢?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而在纸发明之前,先哲们主要靠把文字写在岩石壁上,树叶上,兽皮上,石块以及树皮等自然材料上。
可见古人文学作品的传播,何其艰辛!即使后来有了纸,有了印刷术,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是极其艰难!词人李清照就自称为了避免战乱,东躲***,颠沛流离,所存半生文稿丢失殆尽!现仅存90多首,失传的得有多少啊!
古代是没有报刊和出版社的,文学作品主要靠人工的抄录。孔子那个时候有“韦编三绝”的成语,文字都是刻在竹签上的,到汉代依旧如此。即使到了清朝,书籍依旧是贵族的藏物,穷书生还是买不起的,所以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说法。
古代的印刷术、交通、通讯都极度不发达,留下来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失传了。《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集,其伟大的思想肯定不止这些。李白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九百多首,据说李白写了上万首诗,留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
孔子的门徒三千多人,遍布全天下。当其门徒毕业的时候,自会宣传孔子的思想,及其名言警句。宣传的人多了,孔子也就出名了,即使是隐士,也知道孔子的思想,可见孔子的影响力非常大。
孔子的教育方法属于言传身教,不仅仅会开座谈会,而且会亲身示范,给***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的***们能够记住他的话,记住他的行为示范,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宣传老师。纵观《论语》,皆是语言对话,属于碎片化记忆。
李白的诗词传播,全靠粉丝们的宣传。李白的粉丝,遍布全天下,甚至唐玄宗都是李白的粉丝,像贺知章、杜甫那样的超级粉丝更是数不胜数。有一个叫魏万的铁杆粉,白天追随李白的脚步,夜晚抄李白的诗歌,一追就是三千里,在扬州终于见到了偶像。李白还将自己的诗稿,让其整理。又比如李白的粉丝汪伦,因李白一首《赠汪伦》而千载留名。
当然,古人作品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第一种是名人的宣传,第二种是粉丝的传播,第三种就是青楼女子的传唱。毕竟诗歌这种文体是唱出来的,一代一代的传唱,使其经久不衰。
谢谢邀请。古代早期根本没有什么今天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出版社,通讯社,直到清末才有真正意义上和现代比较像似的出版社“书局”,通讯社“电报局”。
中国文字发明历史是世界历史最早国家之一。周朝,商代的金文、石刻已经具有传播和出版象征的意义。正式可以规模出版是在印刷术发明后,到了唐代中期“出版印书”已经非常盛行,但是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社和通讯社,因为受众面非常非常有限,因为当时文字排版必须是人工手工操作,成本大,效率低,所以社会上手抄本应运而生,这些手抄本文字精美,可以和“出版社”有一拼!考古叫“刻本”,“拓本”,“抄本”。
“书局”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书籍出版在中国其实悠久历史。原始书籍帛书的出现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明鬼》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闻传媒中的古典文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闻传媒中的古典文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