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闻传媒类职称评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新闻传媒类职称评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闻传播专业除了记者,还有哪些职业选择?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
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评委们开始讨论,五年十年以后,这些学生会否成为他们打算成为的那个人。隔行如隔山的评委问:为什么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不想做记者?这个问题难以用一句话说明白,今天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很难用一个标签性的词语如“记者”来概括他们的职业。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除了做记者,还可以做编辑、公关人员、广告人、导演、网管、文秘、娱乐人、研究者、老师等,可以说,没有哪个专业像新闻与传播专业这样,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传媒有哪些奖?
1.党风廉政建设好新闻奖(中央纪委监察部);
2.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中央***)(原为:全国政法综治优秀新闻作品 主办部门:中央综治办,2019年12月更名);
4.人大新闻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5.全国政协好新闻(全国政协办公厅);
6.中国新闻奖(中国记协);
7.长江韬奋奖(中国记协);
职称科普文章有关规定?
职称科普文章是指在评审职称过程中,评审单位要求申报人员提交的关于专业领域的科普性文章。这些文章旨在传播专业知识,提高大众对相关领域的认知。关于职称科普文章的规定,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发表渠道:职称科普文章可以选择在报纸、杂志、期刊等媒体上发表。一些专业性的报纸和期刊对科普文章有较高的需求,如《家庭医学》、《***健康》等。
2. 内容要求:职称科普文章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实用性和通俗性。文章内容应紧扣申报人员所在领域的热点问题、常见病症、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3. 语言表达:文章应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生僻的词汇,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通顺性。同时,文章结构应清晰,段落分配合理,标题设置恰当,便于读者阅读。
4. 字数要求:根据不同评审单位的要求,职称科普文章的字数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文章字数需要在 1500 字符以上,部分评审单位甚至要求达到 2000 字以上。
5. 出版时间:为确保文章的时效性,评审单位通常要求职称科普文章在近一年内发表。部分评审单位还会要求文章在特定时间段内发表,如每年的 6-7 月或 9-10 月等。
6. 篇数要求:不同评审单位对职称科普文章的篇数要求可能不同。一般来说,申报人员需要提交 1-3 篇科普文章。部分评审单位还会要求申报人员为主编或参与编写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书籍。
7. 合作发表:部分评审单位允许合作发表的科普文章,但要求申报人员为文章的主要作者或共同作者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要求可能因地区、行业和评审单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申报人员需根据所在评审单位的具体要求准备职称科普文章。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确保文章质量和发表时间的合规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闻传媒类职称评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闻传媒类职称评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